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

首页 > 工程案例

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被请出场喝咖啡代表含泪立下誓言

发布日期: 2025-02-24 作者: 工程案例

  这句话最早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1931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同时,它也是近现代中国人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在中国发展逐渐被西方超越的明清时期之前,中国一直都是繁荣强盛的“天朝上国”。但这一段辉煌史很快就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到来,被漂浮在无数国人心头的屈辱所覆盖。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整个中华民族都铭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血的教训,而1983年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喝咖啡”一事,更是让我们愈发意识到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在1983年召开的《南极条约》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受尽屈辱,甚至在回忆的关键点将要表决时被请出场外,并不得被告知最终结果。

  这样带有羞辱性质的区别对待,让中国代表团在义愤填膺之余,当场立下了“中国一定能建立属于自身个人的科考站,也一定能堂堂正正地对南极事务有自己的发言和表决权”的誓言。

  神秘的南极洲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中,还是在1675年。这一年,英国人安东尼奥·德和拉罗奇在一次航行中偶遇了南乔治亚岛,也将这块尚未有归属之地的肥沃土地的踪迹暴露咋了世人的面前。

  作为一片未被开发和污染的净土,南极蕴含了无数的奥妙与资源,也因此,很多国家都在极力争取南极的所有权。从南极洲被发现后,就有包括英国、美国、苏联、澳大利亚在内的12个国家最早踏上了南极之旅,并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再加上这里平均海拔大约为2350米,常年气温都保持在了零下25摄氏度左右,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在这个总面积达到6500万平方公里、常年冰川覆盖的大洲上,却有着足够让世界各国趋之若鹜的各类资源。如企鹅、海豹、海狮等生物资源,珍贵的淡水资源,富饶的煤铁、石油、天然气资源,甚至是丰富的稀有金属物质。

  这些都对世界各国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很多有实力的国家开始将在南极的科考工作视为国家层面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也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为自己国家争取重要的能源资源、最大效度地维护本国利益,1958年,率先参与南极科考、并在南极大陆插上了本国国旗的12个国家,以代表的形式组成了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

  他们在经过60多次会议的商谈后,于次年的12月在美国华盛顿达成了“有关国家在国际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管理”的一致意见,签署了第一个具有国际效应、于1961年6月23日起正式生效的《南极条约》。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两种东西。一种是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种则是丰富的资源。这也是蕴含十分丰富的燃料资源和稀有金属物质的南极会吸引世界各国注意的最大原因。

  但在早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具备前往南极科考的条件的,也因此,最早只有12个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能率先登上南极,在那里开展科考工作。

  但所有人能清楚,随着各国经济和科技逐渐发展起来,会有更多的国家会加入到南极资源能源的抢夺战中。因此,这12个国家基于长期发展需要和本国的利益考虑,也率先对南极保护和资源利用做出了规定和限制。

  条约中除明确规定一系列保护南极的条例法规外,还对国家进行了协商国和缔约国的区分。其中,二者以是否在南极开展了诸如建立科考站或派遣科学考察队等实质性科学考察活动为主要的区分点。

  其中,缔约国在南极事务中没有一点表决和决策权,只仅仅享有发言权。这也代表着,无法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或进行实质性科学考察活动的单纯的缔约国,是无法在南极事务重要的决定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的。

  而1983年才向其他各个政府正式递交加入《南极条约》书面文件、不具备建立科考站实力的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后来之国,中国一开始的《南极条约》之行注定走得异常艰辛。

  1983年9月,是中国第一次以缔约国的身份,被邀请参加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2次《南极条约》会议。

  当时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一共有三人,他们是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郭琨、司马骏和宋大巧。然而,怀揣着兴奋激动的心情、以观察员身份奔赴会议的他们,很快就在会议中迎来了冷待和蔑视。

  在会议进入到最关键的表决阶段时,一句“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场,到会议厅外喝咖啡”的广播,让我国代表团被当众“请”出了会场。

  如果说这是缔约国在执行《南极条约》的规定的话,那后来中国作为协商国被拒绝通告事后表决结果一事,就不再是正常的对待和表现了。

  感受到屈辱的中国代表团也是从这样一个时间段开始暗下决心,决心以后一定要在南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科研站,让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南极大陆站稳脚跟,在南极事务上拥有决定性的一票。

  因此,以郭琨为代表的代表团回国后就立刻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要亲自前往南极建立考察站”的建议。而这一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国家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很多科学家和建筑者们都纷纷站了出来,跟随郭琨一起投入到了南极考察站的建设之中。

  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建设所需钢筋、保温板、集装箱,以及其它很多材料都准备妥当之后,他们以“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与海军所用的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作为科考配备,正式去往了南极大陆。

  在缺乏经验和高端设施的前提下,他们硬是在伟大事业精神和伟大斗争精神的驱动下,于一次次的摸索中实现了一次次的前进,终于在2年后的1985年建立起了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也就是长城站。

  这无疑是我国在南极科考工作中极具意义的第一次胜利。始终牢记在1983年会议所受屈辱的郭琨更是高喊,“太好了,真的太好了!我看下次《南极条约》协约国会议谁敢请我们出去喝咖啡!”

  此后,他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又在种种压力之下,继续投入到其他科考站的建设之中。

  为纪念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全国征名中票数较高的中国南极泰山站和极具战略意义的中国南极罗斯海站纷纷建成,成为了铭刻在南极科考史册的重要篇章,也一步步证实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增强了我国的科技自信。

  在具备参与南极科考的条件和实力之后,我国也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与其他参与南极科考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在南极洲的脚步,不管是如今还是往后,都将会是坚定、友好的、和睦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